发表于 2017-08-11 02:32:14,  作者 朱智勇,  浏览数 2139


1

如果要给词语的杀伤力,做一个排行榜,“长得丑”毫无疑问是排名第一,排第二的,应该就是“差常识”了,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:你是不是瞎了,这么明显的事都看不到?

刺不刺耳?伤不伤人?扎不扎心?人和人之间还要不要有一点最起码的尊重?


我们都不愿意被扣上差常识的帽子,但却经常做差常识的事。比如我作为一个70后老头,在商场找厕所的时候,经常问那些8090后售货员妹子:“大姐,请问这层楼洗手间在哪里?”我向毛主席发誓,真的不是故意的,但就是改不了。这些年下来,觉得我有神经病的售货员妹子,估计没有一百也有八十,每到这种时候罗西西都会把眼睛望向另一边,装出不认识我的样子,把丢脸的后果留给我一个人承担,让人心寒。

 

2

接下来,我准备讲一些个人看来,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常识性错误。

就像前面说的一样,没有人愿意被扣上差常识的帽子,所以,这注定是一篇得罪人的推送,但我还是写了,你说我这是不是差常识?这一篇写卖方,过段时间也许还会再写写买方。

所以,有时我自己都觉得,商场那些妹子对我的判断,只怕不是错觉。

但系,我就是控记不住我记几啊。

 

3

举两个例子。

 

4

第一个,关于产品说明会。

最近新盘多,于是产品推荐会也多,我每次都会比通知的时间,晚一个小时到,纯粹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着想。

因为几乎每个开发商在活动开始以前,都会放一个小时的宣传片,本来呢,看看宣传片也没啥,作为一个非成功中年,我的时间也不是太值钱。但关键是,每个楼盘的宣传片大概都只有3分钟左右,如果你坐一个小时,就意味着必须要看20遍,这就有点折磨人了。


正常来讲,同一条短片,一个人看两三遍就不愿意再看了,看五六遍就想吐了,看七八遍整个人都会不好了,到了十遍以后,耳朵里听到的每个字都会觉得刺耳,屏幕里看到的每个人都面目可憎,但开发商不管,还是一遍接一遍的放,台门阿福特台门,哦跟安得哦跟,你和客人们是有多大的仇啊,非要把他们往死里整?

如果这一个小时,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安排,你放一场林肯公园的演唱会,你放一段梅西进球的集锦,你放几条PAPI酱的吐槽,哪怕是放两集在豆瓣上只得了2分的《深夜食堂》,效果都一定比放二十遍宣传片好,至少你开场的时候,客户情绪是稳定的,心情是舒畅的。

任何人连续看二十遍广告都会烦躁,都会想吐,这是不是常识?但90%以上楼盘,产品说明会的暖场过程,都在违背这条常识。

 

5

说完暖场的这一个小时,再吐槽一下产品推荐会的过程。

这10多年,我参加过的产品推荐应该不下200场,真正能把自己产品讲清楚的不到50%,能讲得比较生动、能够引导到客户情绪的,不到30%,全城无尿点、有煽动性的,不到5%。


一场产品推荐会,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场演讲、一场一对多的相亲,又或是一场晚会,我们自己喜欢听什么样的演讲、喜欢看哪种晚会、喜欢什么样的相亲对象,客户就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推荐会,按照这个常识性的标准,70%的产品推荐会在它的活动方案定稿那一瞬间,就已经失败了,最后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,不过是含着泪把约的炮打完。

 

6

我个人有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:

第一,少说我是什么,多说我能给你带来什么。

第二,高端大气上档次可以说,但别太过,多讲点和客户生活有关的故事。现在的房地产公司很多千亿级,业绩数字后面再多零也唬不住人。对于顾客来说,他的女儿在这个小区里玩耍是否安全,比你每年卖2000亿还是3000亿,要重要得多。

第三,养一两个会演讲的人,在台上不需要拿演讲稿、不缺乏和客户对视的勇气、能够爆发出力量、语调不浮夸、不会单方面认为自己很幽默那种。

第四,在做产品说明会的方案以前,看两场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说明会,多看几篇高质量的演讲稿,比如林肯的,比如丘吉尔的,甚至不妨看看希特勒的,把自己血液的温度抬起来以后,再动笔也不迟。因为一个无法提高自己血液温度的方案,注定不能提高客户的血液温度,一场无法打动自己的产品推荐会,注定无法打动它人,这是常识。

 

7

第二个。

有一次,我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,某个人对于某个楼盘,随随便便吐了几句槽,结论比较草率,证据也不充分。这个楼盘本身品质还不错,粉丝也多,于是,就有一堆业主和准客户,在回帖里怼楼主,刚好这位楼主又是一个比较轴的同学,明明说不过还在那里死扛,于是楼就越盖越高,点击量越来越大。

这个帖子随便翻一下,就可以让人对这个楼盘好感倍增,当时我还在感叹,说这真是一个好广告啊,但没过几天,这个帖子居然被删了,用屁股都想得到,是开发商找人删的,这真是杀敌一百,自损一千,一点都不夸张。

 

8

首先,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东西不存在,因此,所谓的零负面事实上是不可能的,连我这么帅的人,搞个公众号留言和消息里都经常收到差评。

 

9

其次,客户买一套房子,不会是因为看不到这个楼盘的缺点,只要它的优点大过了缺点,只要它的这些优点是自己所需要的,他依然会买。我买御澜道的房子,它的主卫生间还是个黑房间,作为一个老司机我会看不到吗?我还不是一样买了。


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人就会发现,每个人都有毛病,有的人拖沓,有的人急躁,有的人小气,有的人啰嗦,其中有的毛病还是注定改不了的,比如长得丑,但大部分人还是找到了老婆。连找个共同生活一辈子的老公,妹子们都能包容缺点,买套房子还会强求完美吗?这个很简单的逻辑,是不是常识?

 

10

再次,我跟踪过过好几个楼盘在网上的舆论,包括江与城、重庆天地、约克郡等等,每当有人发帖说它们哪里哪里不好的时候,回帖里一定会人拿出它们的优点来与之争论,观众围观过这些争论之后,建立起来的认知,才有可靠度,这些舆论,才是一个楼盘最有说服力的广告。

但很多开发商不但不会利用这些免费资源,反而会象防贼一样提防着这些义务销售人员,不给他们为自己辩护的机会,这究竟是不是傻?

 

11

所以,只要产品在市场上经得起对比,完全不需要去找网站公关,不需要去找人删帖,放开让大家讨论,即使有人在网上发帖对你表示不满,回帖里自然就会有人帮你说话。


如果你心机再重一点,甚至可以安排人伪装成一个2B,在网上不痛不痒不着边际的骂自己的楼盘几句,让他被一堆人攻击,这种帖子的人气一定会很高,因为很多人都需要通过和他人辩论,来寻找存在感,任何一个在智力上显示优越感的机会,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,这种普遍存在的心态或许并不算健康,但换个角度看,却不失为可以利用的推广契机。

于是,就会有很多攻击性评论,这就对了,人们对这个2B的每一句攻击,都是你有效的广告,每多一条评论,就会让观众对你的楼盘好感多一分,最后大家践踏了一个虚拟的2B,而你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口碑和利益。

 

12

不然你以为网上那些黑明星的帖子,都是黑子们发的?

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部分广告公司、网推公司,以及媒体,我有一个真诚的建议,请多向娱乐圈学习,学习一下怎样利用人的心态,学习一下如何从想不到的角度发起一轮攻击,你们收费这么便宜利润这么低,不是没有道理,很多时候你们写的新闻,做的广告,在网上发的那些肉麻吹捧的帖子,事实上不是在帮忙做推广,而是在推客户的墙。

就实际效果而论,有时客户不但可以不给你钱,还应该找你赔钱,因为你起的是负作用,一个楼盘本来开盘可以卖200套,客户被你恶心跑了50个,最后只卖了150套,找你赔个三五万块,不过分吧?

 

13

抛开一个项目的定位和产品规划这些大话题,只看一些小东西:楼书、样板房、景观示范区、一块户外广告、一篇新闻稿、甚至只是几块展板,如果我们用常识去对照,就不难发现,那些云里雾里的语言,基本是在浪费钱。

但今天就到此为止了,有两个原因:第一,这种浪费钱的垃圾,这些违反常识的事,过去我也做过不少,未来还可能继续做,但好在我不介意自己对着镜子骂自己;第二,说完了,也就没朋友了。

 

14

就我个人接触的感受来看,开发商负责楼盘营销的同学也好,广告公司网推公司媒体也罢,很多同学其实一点都不笨,有的智商还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,但为什么很多时候,会干出违背常识的事?

我觉得只能用三个原因来解释。

 

15

第一个原因,那就是经验形成的惯性。我最早开的一辆车,是手动挡的乐风,没有倒车雷达更没有倒车影像,所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,一倒车就把窗子摇下来,把头探出去、把脖子尽量伸长去看后面,后来开的车有了雷达和影像,好几年时间习惯都改不过来,一挂倒挡第一件事就是把头伸出去,罗西西和有些坐过我车的朋友,觉得我脑子有问题,然而我自己并不认为这个程序有什么毛病,直到有一次睡落了枕,脖子不能转弯,强迫我只能看倒车影像,才算把这个毛病治好了。

只要认为自己是老司机,就或多或少会犯经验主义的毛病,这是常识。

 

16

第二个原因,是太忙了。如果每天都象陀螺一样的转,比搬家的蚂蚁还忙,大脑迟早会缺氧。

的确有人能每天从早上5点忙到凌晨两点,还可以保持清醒,那个人叫王健林。我们普通人没有这种本事,这也是常识。

 

17

第三个原因,也许是真差常识或是有病,然而自己并不知情。


Peppa0401 6年前

我也不喜欢发布会,是因为我参加过的发布会都普遍的,震撼眼球的表演+领导宣讲。讲故事的不多。但是之所以大家都这么做是因为这是约定俗成,好比桩机开工前总是要去拜一拜。  要知道,不是所有楼盘都有故事。产品的贫乏不是总能包装得阳春白雪,所以只能走个流程。

回复


评论:  请上传小于2M的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