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于 2017-08-11 02:31:29,  作者 朱智勇,  浏览数 2114


1

半个月以前我写过一篇推送:《混在楼市,愿我们忠于常识》,讲的是卖方,也就是开发商。

这一篇写买方。

 

2

关于买房子,过去10多年流行过很多教条,比如“地段、地段,还是地段”,比如“学区房才是王道”,比如“轨道一响,黄金万两”,比如“一铺养三代”,再比如“任何时候买房,都是对的”。

每一款说法,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样子。

 

3

讲一件我自己经历的事。

我岳父母在北碚有一套单位的集资房,有产权那种,建筑面积大概80平米,有家电家具,门口就是一个公园,走路到步行街只需要不到10分钟,旁边吃的喝的学校银行医院一应俱全,按照地段是王道的说法,这应该是一套很不错的房子。


罗西西怀孕以后,他们就打算把这套房子卖了,最初的报价是30万,单价大约是接近4000块,每过半年报价少一万,在我儿子快要满两岁的时候、在报价下调过5次以后、托了这一波房价上涨的福,终于以25万的价格,把这套所谓中心地段的房子卖掉了,单价3000块,带装修,以及家具家电。


这套房子之所以不好卖,并不是买家不识货,也不是中介不给力,而是因为这套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房子,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大部分人的生活要求了,它没有车库、没有电梯,稍微有点支付能力的客户都看不起,甚至很多没有支付能力的客户也看不起,只要他对于未来、还有那么一丝丝一点点乐观的预期。

所以,如果只是中心,并没有什么卵用。

 

4

事实证明,没有卵用的不只是“中心”,所有的定律式教条,貌似都不太可靠。

再比如学区房,市面上的学区房,大概有两种:第一种是学校的确不错的,第二种是有名无实甚至是贴牌的。第一种学区房,大部分开发商,早就把学区这部分价值,加到了房价上,比如九龙坡的某数字城,单价差不多已经2万了,房款装修税费利息动辄共计300万的投入,一个孩子什么小学不能上?这还算相对厚道的,价实不实先不论至少货真,碰到那些Y分校、甚至是直接贴牌的,你除了花钱,还需要维权,并且堵了售楼部拉了横幅,并不一定就真能维到权——就像最近中央公园附近有些楼盘的业主朋友一样。


再比如“一铺养三代”,前些年在所谓超级商圈观音桥,买了朗晴广场商铺的朋友,能不能养三代不好说,但如果家底不厚、穷一代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,朗晴广场的出现,除了告诉我们商铺不保险,还顺带打了一把地段论的脸。

 

5

学校的招牌是可以复制的,但一定时期内,好的校长、好的老师、甚至好的学生,都是有限的;观音桥的人流是现成的,但要让这些人流在你的商铺门口停留,是需要理由的。

这些都是常识。

人对生活的要求是多元的,对于房子的要求也不只是地段好而已,好户型好景观好服务甚至好邻居,和地段同样重要,有时甚至更重要,一套近郊的好别墅可能卖上千万,一套中心地段的老破小,却有可能越来越不值钱。

 

6

在过去这些年,和房地产相关的流行段子里,个人觉得唯一稍微接近正确的一个是:“尽早买房,都是对的”,因为房价虽然起起伏伏,但总是小跌大涨,长期来看早买通常比晚买强。

但即使如此,这一条也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人。因为其一,你如果买在一个相对的高点,很可能被套好几年,并且这几年,往往是一辈子当中比较重要的年份,其二,就算你没有被深套,这些首付款和按揭款,究竟是买房子划算,还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、在自己身上投资、创业划算,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答案。

 

7

这些教条,已经被一再证明并不可靠,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说、有很多人信?

或许一是因为惰性,二是缘于攀比心。

 

8

先说惰性。

人生来是懒惰的,炒股的懒得看报表,炒房的懒得查资料,连谈恋爱都懒得去了解一下对方的人品,人们总是希望所有事情都能找到简单的方法,最好是有人能站出来、一句话就能定出一个标准、帮自己解决问题,于是,段子手就成了很多领域的专家和导师,买房、婚姻、创业,甚至读书,莫不如此——罗辑思维就号称自己可以帮人读书,每天花几分钟就想把别人一辈子的成果学过来,哪有这么便宜的事?这不符合常识。


有些问题,生来就是复杂的,生来就是因人而异的,天生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天生就注定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,如果段子手都能帮人把买房婚姻创业学习这些问题搞定,这个世界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。事实上很多所谓婚恋专家自己的婚姻都一塌糊涂,很多所谓理财专家自己炒个股都亏得一塌糊涂,很多所谓房产专家连一张总平图都看不懂,很多所谓创业专家从来就没成功创过一次业,但他们编出来的“宝典”,却得到了不少追捧。

 

9

连惰性本身,都被段子手说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动力,罗伯特·海因莱因就说:“懒人想寻找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,于是就有了进步”,因为懒惰,人类才驯养了马和牛帮我们拉货耕田,才发明了汽车飞机,以及机器人——居然也有人信。

按照这种说法,岂不是人类越懒、进步越快?岂不是每个人天天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,才是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式?


我们驯养马和牛,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的祖先更好的生存,我们发明汽车飞机机器人,更大程度的动因,是它本身有利可图。

所以,伊恩·莫里斯的说法,或许更接近真相:“懒惰、恐惧和贪婪三者综合,才是导致变化出现的原因”,可惜的是,很多人只跟随了内心懒惰的成分,忘了让贪婪带领自己多学多尝试,忘了让恐惧提醒自己适可而止——在这里贪婪和恐惧都是中性词。

 

10

再说攀比心。

房子有一种神奇的功效,提到过的人不多,那就是它能带来关于身家的错觉。

即使是在房价不高的重庆,一套像样点的房子,面值也大概有一两百万,所以,有个四五套房子,就能够给人带来身家千万的错觉,因为大家在聊天的时候,通常聊到的是各自有几套房子,但很少聊及分别贷款多少、需要还多少年。


很多人知道,以自己的知识和资质,即使工作一辈子,很可能也挣不到这么多钱,但是他们又太想享受千万身家的感觉,哪怕是这种感觉严格来说经不起推敲,也总比永远摸不到要好。

平凡却不甘于平淡,才是多数人内心的痛点所在,而有希望解决这个痛点、同时又被绝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工具,只有房子,这或许才是房地产市场过去10多年疯狂增长的原因,房地产不只是有钱人的游戏,数以亿计不甘普通的普通人才是它真正的基石。


很多人买房子,不是因为现在住的房子差得受不了了,也不是因为手里握了很多钱、被贬值得一塌糊涂了,他们真正受不了的、真正害怕的,是在房子数量和身家之上,输给亲戚朋友同学同事,所有房地产开发商,最应该感谢的人性,是攀比心。

 

11

如果只是惰性,充其量就是对某个领域没有系统的知识和认知,这其实并不太可怕,很多现象不需要系统知识,凭借常识就可以有所判断,常识原本是很多问题的最后一道保险,如果把知识比作药物,常识就相当于人自身的免疫系统,它们同样都可以保障我们免受病毒侵害。


但攀比心一来,人们满心想的都是如何比别人跑得更早、跑得更快,这时候,常识这套免疫系统,就不会再起作用。

所以再过十年,网络世界应该依然还是段子手的天下,无论是买房、婚姻、创业,还是读书,因为他们知道,人们需要的是如何能够更早更快的答案,所以哪怕答案本身并不符合常识,也一定不缺听众。

 

12

以下是这篇推送的结论部分。

 

13

第一,对于没有房子的人来说,早买通常是正确的,因为至少在一二线城市,长远来说房价呈上涨态势的可能性很大,退一万步说,就算价格上亏了,讨了女朋友和丈母娘的高兴,账面上看也是划算的。

家和万事兴,这是常识。

 

14

第二,对于高负荷投资的人来说,最好不要追高,政府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的时候,差不多就是停手的时候。如果银行政策继续收紧,重庆房价迟早会迎来拐点,或是至少迎来横盘的那一天。炒房炒得啃馒头是个人选择问题,如果啃好几年馒头结果都赚不到钱,那就是智力问题了。

最好不要和庄家对着干,这是常识。

 

15

第三,对于改善型客户,如果非要赶在房价涨了一大截以后买,一定要争取买个好点的,买个即使再过十年、有点钱的人也看得起的,2013——2016年、在一波房价低迷期开发出来的房子,70%以上,建筑密度都太高了,每层楼的户数都太多了,产品的硬件标准都太低了,都无法满足今后人们的生活需要,就像我岳父母的房子无法满足今天的人们一样,但过去一年大部分人排队争抢的房子,都属于这个类别。

好东西才值钱,这也是常识,毕竟很多所谓改善型客户,其实内心有一半以上目的是投资,就算纯粹为自己住,也最好方方面面标准看高一点,不是面积变大点就叫改善。未来一年,大量新盘集中上市,质素都不错竞争又激烈,对于这部分客户来说,也许不失为一个好时机。 

 

16

在买房子以前,问自己两个问题,也许有点现实意义:

接下来的房价谁来抬,他们为什么来抬,抬不抬得起来?

我要买的房子以后谁加价来买,他们凭什么加价来买?

如果这两个问题,用常识能解释得通,那就大胆的买,就算最后买错了,只要能得点经验教训,也错得有价值,错不可怕,跟风乱买稀里糊涂的错才可怕。

我们可以多交学费,但最好少缴智商税,因为后者缴了是白缴,缴了还会缴。


13206086086 7年前

江北里面没得金融街融景城

回复


俗人 7年前

朱哥每篇文章都是精品

回复


18523514010 7年前

朱总见解好精辟!

回复


评论:  请上传小于2M的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