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于 2022-03-28 02:33:47, 作者 不疯不成魔, 浏览数 863
个人想法,仅供参考,有错请指出。(房产投资)
1.
写之前,我想提出一个前提。不知道这个前提对还是不对,至少在我心中是有一定逻辑的。
从1994年,提出商品房这个概念的时候,大家的钱大部分都是放银行的,所以居民储蓄可以简单看成就是放在银行的现金;后来经过国家一系列的操作后,提高了社会发展,也提高了中国速度,后来这个钱,就变成了房子(当然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这里房子特指住宅)。也可以简单算算房子在一个家庭里面的占比是多少,有没有超过50%。
所以重复一下这个前提,那就是当今社会大部分居民的储蓄不是银行的现金,而是转换成了另外一个形式,商品住宅。
2,
明确了这个前提之后,咱们再聊聊接下来的事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转变,还不是因为房子涨价了。就相当于是之前放在银行的现金,变了一个形式后,变多了。大家都不想错过这种好事,自然就很欣喜地把银行的现金变成了商品住宅,更是为此不惜背上了30年的房贷。这一切的前提就是,换了存在形式后的银行现金,也就是房子,至少在保值的前提下,一直会涨。
再重复一下,在这里讨论的所有前提是,居民储蓄≈居民房产。所以国家提出“房住不炒”的概念,可不可以理解成为,储蓄就是存在银行,不要胡乱加杠杆的意思,可以简单说叫”钱存不炒“。
3,
既然商品住宅≈居民储蓄,那就简单了。那就只来说钱的事。
第一,
背上30年的房贷,就可以理解成为,背上了30年长期贷款,并等额本息还款。这一笔资金的利率大概跟股市里面的两融一样,也就是5.5%左右。现在就相当于是,我们找银行拿了一笔两融资金,如果首房首贷,也就是拿着30%本金,借了一笔70%的钱,也就是杠杆加了2.3倍。拿着这么一笔钱,去买房子,就好比是一个居民拿着30万的现金去存银行,然后又找银行以5.5%的利率借了70万后,再存银行。为什么还要找银行借钱去存银行?还不是因为银行可以给出高于5.5%的利息给居民,也就是我们说的房子会以超过5.5%年利率涨价。有没有感觉到5.5%这个数值很熟悉?是的,这个数值就是我国今年的GDP增速目标。(多嘴一下,为什么5.5%的目标。因为GDP一个点就意味着200万人就业,5.5%就是1100万人,就是今年的毕业生人数;再加上社会人员,其实今年的目标是1650 万人新增就业。)
那就有一个问题出来了,把重庆房地产比成一个银行,那我们会觉得”重庆市银行“会给我们一个超过5.5%的利率么?刚好,重庆的GDP目标是5.5%,而成都为7%,也就是”成都市银行“的利率会超过5.5%。你拿着这笔钱,你会怎么做?如果有资格去存成都的人,应该都会去成都;但很多人还没资格去存”成都市银行“。(这也就是为啥美国人经常会在全世界投资那些高速发展国家,因为GDP增速快)
第二个问题就是,首房首贷现在是低于5.5%的,目前是5.2%。
第三个问题是,虽然重庆的GDP目标是5.5%,它是一个平均值。重庆这么多区县,比如万州4%,江北7%,南岸区4%等,也能搞成5.5%。如果非要存钱,还要借2倍杠杆存,那就决定了你把这个钱放在”重庆市银行“的那一款产品上面。即使是江北区的GDP增速为7%,那哪一个街道增速会更高,为什么会更高,是因为学区,还是因为环境,这也是需要去思考的。
第四个问题,因为有一部分自住刚需的原因。不解决户口,娃儿就上不了学。这个可以排除在外。如果是只是不想交房租,200万的房子,一个月2000房租,那就是1.2%。用居民储蓄这个说法来说的话,就是找银行借了一笔5.5%的贷款,可以抵消居民1.2%的日常消费,那就相当于这笔贷款利息是3.3%。
第二,
这个前提我也说了,商品住宅≈居民储蓄,是因为居民都把银行中的钱变成了商品住宅。但是也仅仅是约等于,并不能简单划等号。最明显的一个就是,城市GDP增速会简单传递到房价的增速么?也就是如果一个居民拿着30万现金存进银行,然后还以5.2%的利率借了70万现金,存进了这个银行。发现过了3年后,给了5.2%*3*70=10.92万元的利息,这个钱并没有增值,反而还被银行老鼠咬了一个洞,变成了90万。这时候发现,还了70万贷款后,30万本金仅有9.08万了。即使是没有被咬那个洞,也只有19.08万了。(当然这仅仅针对极其少数部分区域,也只是提醒那种买了房就不会跌的思想,不复存在了)
第三,
由于新冠肺炎的直接原因,大部分人的收入是下降的;由于重庆是”强体制内“城市,1500的出差补贴变成了实报实销,这一部分人的收入也是下降的。把重庆看成是一整个水池,现在在可见的范围之内,水池的流入量变少了,但是流出量变多了,就比如某些人把钱拿着去成都,去上海买房了。
在这种情况下,因为不少重庆人生活在这片区域,也不会全部流失掉。如果是持续失血的情况下,会大概率造成一种比较畸形的情况,那就是资金抱团取暖。
(以鹤岗为例)用某一地区某一区位的房价持续增长,交易活跃,并大部分锁筹,来稳一个预期,稳一个房价不跌的预期。但实际情况是周边楼盘卖不掉,如果卖掉要大幅降价。更通俗的语言说,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,大部分房子失去了应有的流通性(因为只有大幅降价才会成交),少部分房子却越演越妖,彻底分化。
4,
说了这么多,总结一下。
a. 居民储蓄基本变成了商品住宅。如果在失去流通性后,商品住宅就是纸上数据,不变成纸上数据的前提就是,城市发展得好;
b. 房产投资有风险,风险非常大;
c. 稳预期。个人认为,稳的方式还是通过某一些小区,来稳住整个市场的预期。(通过地价的方式,就看开发商认不认账,估计某些国企还是会认帐的)
5,
前有08年的四万亿,后有15年货币化棚改去库存。非要再等下一个,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农业有关的事了,也就是黄奇帆领导所说的那个事。这一批没完全赶上国家红利的居民,至于位置,应该就是哪儿保障性租赁住房越多,哪儿就是下一个点。毕竟长期看人口。Btw,互联网这一波裁人,杭州的房价会不会有所降价,拭目以待。